作者:杜念甘牧師
(蒙作者允准轉載)
引言: 福音派領袖John Piper 認為使徒信經中’降在陰間’這一節沒有聖經的根據, 按路加記載是直接升天,沒下到陰間。Wayne Grudem 認為這節引起混亂和爭議,應該糾正刪去。究竟耶穌死後曾”降在陰間”的信仰是否有聖經支持,又在何時出現在〈使徒信經〉之中?
1)〈使徒信經〉今天可見的定本,在AD 710-724 首見於 St Priminius 的作品。其中 ‘降在陰間’ descendit ad inferna, descended to Hades 一節未見於〈使徒信經〉的前身〈古羅馬信經〉五世紀傳世定本,可追溯至二世紀中 the Old Roman Creed 、尼西亞-康士坦丁堡信經也沒有這節。可說耶穌’降在陰間’並不是尼西亞信仰、古西方信經所表述基本教義的重點。這節作為信經陳述首次出現在AD 359 the Fourth Formula of Sirmium 會前教義草議,作為東西方主教討論教義的藍本, 主”死了,降在陰間”。這起草章約據聞是敘利亞人Mark of Arethusa 所寫。波斯教會 Aphraates AD275-345的講道中出現耶穌”下到死人之地”, 還有〈多馬行傳〉和叙利亞的信經都出現”降在陰間”的字樣。 Rufinus of Aquileian AD 344/5-411 和耶路撒冷的歐利羅Cyril of Jerusalem 皆知道這句式,這使人相信西方後來接受這句式很可能受東方教會的影響。 六世紀出現在西班牙的信經,七世紀也出現在 Gallican 的信經。
2) 耶穌死後、埋葬,至復活之間,在陰間短暫停留的居間時期或多或少在使徒們的教導中澄現。保羅在羅馬書10章7 ‘誰要下到陰間(深淵)去καταβησεται εις την άβυσσον 呢? 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裏上來’。歌羅西書1章18 原文直譯(耶穌基督)’祂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起初,是死人中的首生者 πρωτοτοκος εκ των νεκρων (the first born from the dead),使他可以凡事居首位。’ 以弗所書四9 ‘既說升上 ανεβη,豈不是先降在地的下面麼?’ κατεβη εις τα κατώτερα μερη της γης 教父們解釋耶穌在死後復活之前,曾到訪死人之地。在依格拿修、坡旅甲、愛任紐、特土良等人的作品中都有提及。主耶穌自己以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比喻人子的遭遇,按教父們的解釋是暗示祂有三天’在地的深處’。可見耶穌死後”下在降間”直至復活,是初期教會相當普遍的教導。
3)使徒行傳中彼得的講道論耶穌的復活 Acts 2:27-31 引用詩篇16篇8-11 指出耶穌的’靈魂不撇在陰間,他的肉身也不見朽壞。’ 暗示耶穌得勝復活之前曾在死人的地方逗留。彼得前書3章19節 ‘祂(基督) 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裏的靈聽’。這節雖然有不同的解釋,教父時代大體上認為耶穌曾去’下去陰間’ 敗壞死亡,得勝陰間的權勢,向死去的靈魂宣告得勝/傳講福音。
St Caesarius of Arles AD470-542 有助我們捕捉這得勝行動的圖畫 “Because this Lion, that is Christ, of the tribe of Judah, descended victoriusly to hell, snatching us from the mouth of the hostile lion. Thus He hunt us to save us, He captures us to release us, He leads us captive to restore us liberated to us native land.”
參 Kelly, Early Christian Creed, third ed. 1972, p378-383.
4) 那麼在信經加入’降在陰間’這一句的用意是什麼呢? 很可能用作反對 Docetism 基督幻影説的思想,這派認為基督沒有真正受苦受死; 教父們表述耶穌’降在陰間’以證明祂參與了人類的全面經驗,包括死亡。這句式最初在敘利亞教義表述中出現,被認為是對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埋葬’的繪形繪聲的表述。在西方這句式開始被人接受,給予基督徒想像空間,基督曾在陰間的一段經歷。這也使基督想到死去的親友至終必蒙基督的拯救,而帶來安慰。重要的是: 耶穌復活前曾到陰間,表示他正在死亡衰敗的領域宣吿勝過撒旦和死亡的權勢,至終為相信祂的人帶來救贖。正如東正教聖像畫 ‘Desend to Hades 降在陰間’ 所展示的圖畫,耶穌基督踏破死亡和陰間的門,在舊、新約和眾聖徒的見證下,這位從死人裏復活的末後亞當,伸手握着亞當(夏娃)的手,代表祂願意拯救那些接待祂、求告祂名的始祖的子子孫孫。
舊文修訂,補充再貼。 作者保留版權,引用請註明出處。
—
引自作者facebook
www.facebook.com/hermannimkam.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