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念甘牧師
感謝作者允准轉載
孔漢思 Hans Kung, Christianity The Religious Situation of Our Time 列出(西方)教會歷史的五個典範轉移。典範是由一系列對世界和自我價值的信仰和知性信念,形成一個文化、責任和制度。在轉移的過程往往產生不安,有流散的情況出現,同時也促進教會肩負使命,面對挑戰而作出改革或更新。觀察過往,這流散的過程能更新教會的使命,教會若要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就要有心理準備經歷某種的流散和轉型。
初期教會揭示末日的典範The Apocalyptic Paradigm
初期教會時期基督徒面對淩厲的逼迫, 他們仍努力見證, 用心服侍鄰舍, 在困難中信靠耶穌, 等候祂的再來,承受永生。 他們以及’主必再來’ 問安,啟示錄20:20 主: 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他們警醒禱告,不貪戀世界。
他們却不是消極的等候主,仍積極踐行福音信仰,生活知足,照顧貧窮弱小,治病趕鬼,後來建立護老院孤兒院、診所等。
他們彼此相愛,渴慕聖言,接待遠人和宣道者。教會是屬靈的大家庭,弟兄姊妹在愛中成長,不受階級、性別、種族所規限。這場福音運動從猶太基督徒開始,因迫害而分散各地。很快傳至外邦人,從平民以致中上階層,因信徒真摯的見證,都有歸信基督的。
從使徒開始至往後的二百多年間,直至康士坦丁稱帝,歸信基督並寬容基督教為止,教會面對此起彼落不同程度的逼迫。
Acts 18:14-17 起初羅馬官員不想多介入猶太教徒對基督隨從者的攻擊,視之為教派之爭。之後Pliny of Bithynia 回答羅馬皇帝Trajan 怎樣處理基督徒,他建議對那些不向神明祈求,不向皇帝像禱告或向神明燒香/奠酒為祭的人,予以處決。基督徒被視之為不服從帝國的分離主義者。他們不參與羅馬的娛樂遊戲,不參與廟會,不從軍。他們自己組織,又照顧窮人孤兒寡婦,聚合奴隸、自由人和一些上層的,敬拜上帝並等候主再來。當基督徒面對沉重的壓迫,在艱難中傳遍羅馬帝國,東至波斯帝國,南至北非,西至英格蘭。AD 314 英格蘭派遣三名主教參與Arles 會議。
基督教快速崛起,自有不同的原因。對貧窮老弱的照顧,不分階層而和洽共處 ,知足的生活態度和永生的盼望,對人生多變,很多遭逢困難的心靈得到滿足。他們愛上帝和鄰舍過於自己,依靠上帝的恩典面對種種困難和挑戰。教會鼓勵釋放家奴,其中一位奴僕後來成了羅馬主教Callistus。AD251羅馬教會由46位長老、七位執事、七位副執事、52位驅魔人和數不盡的讀經員,42位輔祭acolytes,照顧着1500寡婦和有需要的人。
除了逼迫教會內部也面對多項挑戰
第一,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揉合了栢拉圖思想、猶太末日思想和神秘宗教,編出一個神譜,最高的神Monad不問世事, 他放射出次一級的神Aeons, 其中德繆哥Demiurge創造了世界。他們懷疑耶穌的神性,並且靈肉二分,不是禁慾主義,就是縱慾主義,教父們多加辯論,駁斥異端。他們編寫了很多新的經書,托名的使徒著作。各地教會以信仰的準則rule of faith, 歸納使徒的核心信仰。並且要分辨經書的真偽,而促成了正典的形成。
第二,孟他努派Montanism, 古代的靈恩派,二世紀下半葉孟他努帶著助手和兩名女先知在北非興起。主張潔淨和與世界分離。聲稱直接代表上帝說話,持守過度的禁慾主義,否定婚姻,主張新的啟示與使徒平行,甚至超越他們的教訓,為教父們駁斥。教會強調使徒的傳承,否定女性的帶領權利,先知之言必在使徒教導的規範之下。懷疑啟示作品,啟示錄也受連累,在東方教會很遲才收納為正典。
帝國西部康士坦丁在三零六年稱帝,隨著他的勝利統一帝國,使徒的教會被政府認可,給予很多權利。教會漸漸走基督教王國Christendom之路, 雖帶來不少助益,也湧現很多弊端和腐敗。
初期教會今日香港流散的基督徒有很多啟發。因為信耶穌隨時會面對迫害,他們的信仰認都很認真。信徒有緊密的關係,彼此相愛,互相扶持。在聖餐中同領一杯,與基督緊緊相連,在盟誓中彼此合一。他們活出福音信仰,在平日生活中踐行真道,睦鄰友好,照顧有需要的人,故此感動很多人歸主。脫離人才濟濟的香港教會,我們流散在外要組織起來,保存我們的基督信仰和港人的特質(獨立組織或與現有教會合作皆可)。敎會/團契架構要精簡,不以事工為本,却以造就人的生命,把人帶到上主面前為導向。無分彼此,團結一致,作天路客一起邁步這天路歷程。
—
引自作者facebook
www.facebook.com/hermannimkam.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