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念甘牧師
感謝作者允准轉載
在新約,信徒群體的經驗和信仰也展示了強烈的流散exile主題。福音信仰使人深信上帝懷抱’流散’使我們蒙拯救。耶穌基督成為貧窮、無助的,好使我們歸家,藉耶穌的死和復活,給予我們找到盼望和意義,去行走我們流散的旅程,使我們邁向新天新地。
l)人類始祖背叛上帝,被逐出exiled伊甸園(本是神人相遇的地方)。第二亞當: 耶穌基督來,被釘在十字架上代贖,十字架變成新的生命樹,使我們流散在世的人,歸回父家。亞當所作的,耶穌基督扭轉過來。在耶穌的救贖事工,他親自體會被天父隔絕之痛,喊出”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Ps 22:1 耶穌為我們背負了與天父的割離, 使我們得以尋找到天父這生命之路。
2) 流散的終結在啟示錄22:1-5 形容新耶路撒冷有生命水的河…從上帝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的兩邊有生命樹,結十二回果子…葉子乃為醫治萬民…不再有黑暗,也不用燈光日光,因為主上帝要光照他們。 他們要作王直到永遠。這是流散歸程的終結,然而在人生流散的過程中有苦難,世界會敵視基督徒。
3) 被擄歸回至新約
在尼希米帶領之下,耶路撒冷城牆重建,所羅巴伯開始重建聖殿,却沒有昔日的光輝。過了100多年,希臘取代波斯,控制著巴勒斯坦。亞歷山大死後,以色列交替受到多利買(埃及)和西流基(叙利亞)王朝的管治。安提阿哥四世 壓制猶太宗教和風俗,掠奪聖殿財物以供他的戰爭。他禁止以色列人受割禮,守安息日,甚至宣讀律法書。最後在聖殿樹立宙斯像,引起猶大馬加比領導的反抗運動165BC, 三年後奪回耶城,潔淨聖殿。後來多利買取代西流基政權,之後猶太人又被羅馬人控制,直至新約時期。
這段時期興起了不同的群體回應他們的存在意義和信仰危機
1)一群人稱為愛色尼人, 離開城市而居,過著潔淨和修道的流散生活。
2)法利賽人是抵抗世俗運動,嚴格遵守律法,保持猶太教的純正,抗拒羅馬人的管治, 可惜很多是自以為是,假冒為善的人。在福音書上針對耶穌的傳道。
3) 撒都該人屬祭司家族,親希律王,擁有權力,只接受摩西五經,不信復活的事。
在新約的時候,儘管已歸回家鄉400多年,猶太人大多認為他們仍在流散,他們雖然歸回故土,但仍在外邦管治下,受到壓制,他們認為先知對民族恢復的預告仍未實現。
4) 施洗約翰和耶穌的天國運動
施洗約翰宣告天國近了,呼籲人悔改,流散的終結是何等深刻的信息。之後耶穌宣告天國的信息 ,呼召人悔改,跟從祂並走上十字架成就救恩。人藉著信耶穌,靈性的流散終結,而歸屬上主的國度,成為他的子民,進入新的盟約。藉著聖靈,基督徒得親近天父,不再是局外人、外邦人。然而歸屬這約和國度,同時在世上就成了異鄉客alien、外人stranger了。初期教會基督徒很快體會到這流散的經驗。
耶穌沒有應許祂的跟從者有舒適的生活。事實上他多次敬告他們將會遇到很大的反對,不論是來自家庭、朋友,以至社區。被誣告受鞭打,甚至兒女與父母為敵,置諸死地,被眾人恨惡Mk 13:9-13。跟從主要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捨己、死己的心志。
約翰福音多次提到世界對基督徒的敵視,世界指人類充滿罪惡,漠視上帝,而執重世界的價值。Jn 15:18-29 耶穌所講的情形,在他升天之後,很快出現,逼迫和流散來到。
初期教會面對的逼迫
耶穌被釘十字架,預示他的門徒也受到逼迫。起初使徒把自己關在房子裏,害怕猶太人的攻擊。掌權者想盡辦法,避免耶穌預告自己的復活成真,故此吩咐人把守並用石封住墳墓的入口。
五旬節之後,使徒們被逼迫,彼得和約翰在美門治好瘸腿的人就被捕,帶到猶太議會被審問。之後猶太當局捉拿使徒,Acts 5:17-42 打了他們, 吩咐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道, 這才釋放了他們。之後的迫害更嚴厲,司提反被石頭打死。保羅悔改後傳道,也屢次受到猶太人或他們的疏使,受到暴力的迫害。他也受到外邦人的迫害,被打入獄Acts 16:22-24,被誣告製造動亂。最後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21:33 被押解往該撒利亞, 受巡撫審訊 。約兩年後另一巡撫上任,保羅有機會申訴,他上訴到該撒,也因此抵達首都羅馬。基督徒在羅馬帝國經歷二百五十多年的迫害。起因這新興猶太教派的崛起,引起猶太人的騷亂,被外邦政府所驅逐。彼得、保羅和眾使徒先後殉道 ,約翰被放逐。
彼得寫信給散居的基督徒,”被揀選的流散者 the chosen exile (和合本譯: 寄居的)。二世紀的文獻Epi to Dignetus 形容基督徒在世上像客旅Sojourner。他們是當地市民, 卻像外國人。他們住在世上而不屬世。基督徒散居在帝國的各處,何處都可以成為家; 但他們過著寄居的流散的生活。基督徒等候耶穌的再臨,新天新地的降臨,這才是他們更美永恆的家鄉。
初期教會艱難四散的經歷,起初對身處安樂、發展蓬勃的港人教會似乎相當陌生。 隨著香港社會的劇變,近年移民潮的出現,無論散居在外或留在香港的信徒,相信更能體會初期教會面對的艱難和挑戰, 盼望從中得著鼓勵和幫助。
—
引自作者facebook
www.facebook.com/hermannimkam.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