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振中譯本》點滴】|蔡錦圖
(作者為香港浸信會差會駐德國宣教士)
#感謝作者允准轉載
我收到香港聖經公會寄赠來《呂振中譯本》的重印版本,另附《聖經四福音書四版並排》。感謝該會的致意,在此也想略談呂振中譯本。
在關於《呂振中譯本》這課題,已有多位學者貢獻他們的研究,尤其是賈保羅(Robert P. Kramers)、高利克(Marián Gálik)和李雋,已有專門論述。我只能按有限所知,略述淺見(我在《聖經在中國:附中文聖經歷史目錄》一書的頁309-315已述,包括各版本的情況)。
(1) 呂振中生平
呂振中生於1898年4月13日,祖籍福建省南安縣水頭鎮樸里村。1922年,呂振中於香港大學畢業,獲文學士學位,然後在北平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讀神學,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於1925年畢業,獲神學士學位。呂振中返回福建,於閩南聖道專門學校(即後來的「閩南神學院」)執教,擔任副校長。由於他祖籍福建,在廈門有十多年,因此說話有廈門口音。
1940年2月,呂振中前往北平,在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從事聖經翻譯工作,並在宗教學院教授希臘文課程。呂振中的新約初稿從1940年春天著手,到1945年脫稿,並於同年私下發行。在中日戰爭之後的1946年6月24日,由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出版《呂譯新約初稿》。
在新約出版初稿之後,為了翻譯聖經,呂振中遠赴美國紐約協和神學院深造(1947-1948),獲授神學碩士學位,接下來前往英國威斯敏斯德神學院進修希臘文和希伯來文(1948-1949)。呂振中於1948年在倫敦受英國長老會倫敦區會按立為牧師。
1949年,呂振中在英國聖經公會的贊助下赴香港翻譯聖經。從英國到香港後,呂振中不再積極參與教會事務,他提到從1948至1973年4月期間,只講道兩次。
呂振中在1949年開始修訂新約初稿,1952年由香港聖書公會出版《新約新譯修稿》。跟著的工作是舊約的翻譯和審閱,最後於1970年完成全本聖經出版。
呂振中因著聖經翻譯的貢獻,在1973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頒授者是香港大學名譽校長麥理浩爵士(Sir Murray MacLehose),讓他成為第一位把聖經翻譯成漢語白話文而受博士銜的中國人。
呂振中於1983年移居新加坡。1988年3月10日逝世,享年90歲。
(2) 《呂振中譯本》的譯經取向
呂振中翻譯聖經的宗旨,就是要將譯文通順易明,文句儘量接近口語化的國語,朗誦時能夠聽得明白。
呂振中的新約初稿是在北京完成的,根據英國牛津大學蘇德爾(Alexander Souter)編的《新約希臘文聖經翻譯》作為新約初稿藍本,強調信實的原則,表達原文的意義,並且儘量保持原文的結構,按此翻譯成為現代國語。在經文中的詩歌書是以詩體形式排列。
新約的修訂是在香港進行的,以德國符騰堡(Württemberg)和斯圖加特(Stuttgart,呂振中譯「司徒嘉德」)聖經公會所印行的乃斯特爾(Eberhard Nestle, 1851-1913,呂振中譯「聶斯黎」)所編的《第十七版希臘文聖經》為藍本。新約的修訂工作,從1949年冬初,直至1951年底,合共約兩年半。
至於舊約的工作,也是在香港進行的,根據《馬所拉經文》、《撒瑪利亞聖經》等古卷以及《亞蘭文意譯本》、《拉丁文通俗本》、《七十士譯本》等譯本而成。
呂振中在香港的工作,得到英國聖經公會的代表蘭卡什爾(Douglas Lancashire)的支持。從1953年開始,呂振中和賈保羅(Robert P. Kramers)一起合作。賈保羅起初是荷蘭聖經公會的代表,後來成為香港和台灣聖經公會的翻譯顧問。
呂振中的新約初稿出版之時,也是聯合聖經公會(United Bible Societies)成立之際。聯合聖經公會於1946年在英國成立,1947年定名,宗旨為促進和協調世界各地聖經 公會的工作。
從1946至49年間,聯合聖經公會已經成立「翻譯功能組」(Functional Group on Tranlsation),其主席為美國近代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Nida)。奈達提出重要的翻譯理論,以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原則,處理聖經的翻譯。「動態對等」的取向,是指翻譯要使用最適切而自然的對等語再現信息。由於大多數聖經翻譯是採用「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原則,即強調譯入語盡量與原文的對應字句和詞序相乎,有別於「動態對等」。奈達認為,當譯入語和原文語言的差異較大時,只會使譯文變得生硬和含糊。故此,奈達提出,只要譯入語能表達原文意思的信息,譯入語便可以自由調動詞序。
賈保羅按照奈達的聖經翻譯原則,從1953年底開始審閱呂振中的舊約譯本。兩人的合作,從這時候至1964年他前往瑞士蘇黎世大學擔任教授的前夕。
據研究呂振中的學者李雋所述,美國聖經公會的譯經專家奈達曾經在1956年5月10日致函賈保羅,認為呂振中的譯文太注重字詞的對應,沒有顧及意思的「動態對等」,而後者的譯經原則卻是由奈達提出,並主導當年聯合聖經公會的聖經翻譯理論。
1963年4月,聯合聖經公會的代表出席討論呂振中譯本的會議,包括英國聖經公會、蘇格蘭聖經公會、美國聖經公會和荷蘭聖經公會的代表,加上呂振中、賈保羅和某些中國教牧與西教士。在這次會議中,雖然眾代表讚賞呂振中的努力,承認它的貢獻,卻認為在語言風格和句法規範上,這譯本不能由聯合聖經公會出版。聯合聖經公會的代表只建議,英國聖經公會以呂振中的私人名義,資助出版並小規模印刷呂振中的聖經試譯本。代表要求,呂振中需於1965年9月前提供一份完整的聖經全譯本終稿。不過,呂振中大概不能於1965年9月前提供完成的稿本。他的聖經在1970年出版,雖然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翻譯的聖經,卻始終不能成為一部取代《和合本》的聖經。
聯合聖經公會與呂振中的翻譯理念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卻一直在財務上支援他的譯經,並由香港聖經公會代為印刷及發行。不過,1970年的版本其實存在許多手民之誤,但由於一直是照相覆印的版本,並沒有修訂的機會。
2020年,《呂振中譯本》由香港聖經公會限量重印200本。
(3) 劍橋所藏的譯經手稿和文件
劍橋圖書館保存了呂振中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的譯經草稿,以及與其他傳教士和聖經學者的通信和會議記錄,尤其是他一生的好友和支持者賈保羅的通信。賈保羅是荷蘭聖經公會駐香港的翻譯顧問,後來有參與《和合本》修訂的計劃。
我在英國劍橋大學找到的呂振中翻譯聖經的手稿和文件,藏於大學圖書館中(“Box E3/3/89/19- and E3/3/94 which related to Lu Chen Chung和Box E3/3/95/3-98 which related to Lu Chen Chung”)。舊約手稿分冊保存,缺了《路得記》,手稿總葉頁1,854葉(BFBS Mss 133)。每冊封面有書題,以《創世記》為例:「呂振中牧師新譯舊約初稿 創世記」。
手稿文件分存如下:
BSA/E3/3/94/1:呂振中譯稿,包括1958年之前和1965年之後的書信,以及聯合聖經公會西方同工的信函。在此保存了關於呂振中譯經於1953年6月的第8次至1962年12月的第24次會議記錄,以及賈保羅的意見(1962年5月22日)。另外有賈保羅在1965年4月撰於香港的詳細報告:“Report on an Enquiry into Rev. Lu Chen Chung’s Draft Transl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21頁)、賈保羅在1963年4月撰於香港的報告: “A Note on Rev. Lu’s Draft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5頁)、一些信函,以及 “Report on Visit to Far East by Rev. B. F. Price, 22nd August to 16th September, 1965”。
BSA/E3/3/94/2:呂振中的中文譯稿、主要是1965至1973年的信函,以及1965年7月21日呂振中完成譯經的報告。
BSA/E3/3/95/4:1963年的文件、呂振中的譯稿,以及賈保羅對《呂振中譯本》的建議。
以上所列,都是我在劍橋看過的文件。不過,此生能再看的機會實在寥寥。若將來有人研究《呂振中譯本》,或許可以略為協助。
(4) 短見
呂振中從中日戰爭期間開始翻譯中文聖經,歷經國共內戰、遠赴英美,移居香港,最後在新加坡離世,經歷了那一代學者的艱辛。我在劍橋大學曾翻閱他的譯經手稿時(在此附上他的出埃及記文稿),想像那一代人事奉的艱難,尤其是不起眼的事奉。
《呂振中譯本》享有完全由華人完成的第一部中文聖經的榮譽,按此而言,已經可以載於歷史。然而,這部譯本始終是半世紀之前的成果,不論在譯經的原文基礎,對原始經文的掌握,以及對中文的運用上,已經存在不適合的情況。尤其是在1990年代之後,對於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經文的判斷,吸納了以往所無法達到的成果,以致現今翻譯聖經,再不能接受在1990年代之前的原文基礎。另一方面,中文語文的變化極大,通用中文語言要採納近代成果,而呂氏譯本的中文也顯然過時。按此而言,呂氏譯本在研究和牧養上,意義不大,故此不再出版也是合適的。
呂振中的貢獻應永留在中國教會史中。按前所述,呂氏在中日戰爭期間的北平開始翻譯聖經,在前景茫茫之下,努力於他所領受的呼召。他在1947至1949年間,曾先後赴笈美國和英國進修,為的是有助他對聖經的翻譯。最後,他沒有選擇留在外國,而是到了最接近中國的香港,多年默默努力,直至1970年才完成聖經翻譯的工作。那是在支援不多之下,艱辛二十多年的結果。
正如上文所述,當時聯合聖經公會並不同意呂振中的翻譯取向,也不願以該會的名義出版。然而,聯合聖經公會一直在財務上支持他的譯經工作,而聖經最後也是由香港聖經公會出版。對此,我認為是顯出基督徒之間雖有不同,卻是互相支持的優點。始終,黨同伐異的態度,並不是基督徒的本質。
—-
原文傳送
https://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60165654388819&id=521653818